2020/07/25 17:57:00
设计之春丨世界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中国

1


这是一场迟来的设计之春。

原本计划在春天举办的展览,因为疫情被迫推迟到了夏天。但也因为疫情,给了我们新的角度和处境来重新审视后疫情时代中国设计的出路和命运。

随着全球化产业链的重组趋势日益明显,中国也需要积极应对,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与潜力,此时,设计应该成为被高度重视的一种发展资源,而不仅仅是一种发展工具。

在过去的40年里,中国积极的融入世界,那个时候中国需要世界。40年后的今天,当世界正在重构新秩序的时候,中国需要回答一个问题:今天的世界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中国?

我们知道,一个民族当中最优秀的人投身于什么,就会创造这个民族最强的能力和最高的价值。在过去的400年里面,欧美最优秀的人才致力于科学的发展,创造了当代工业文明的辉煌成果。400年后的今天,西方的工业文明催生出的互联网文明、星际文明等,引导着整个世界发展的方向。但是,我们也看到了这种文明的偏颇之处以及潜在的危机。那么如何平衡这种偏颇,以及化解这种极端化的发展方式所带来的危机,东方文明应该是新的答案的提供者,也是消解这种危机的重要的文明力量。

如果说基于理性、逻辑、数学等由人类左半脑能力发展出来的生命能力,在过去的若干年里被西方各种优秀人才推到了相当的高度,那么基于感性、直觉、形象思维等人类右半脑的能力发展出来的生命能力,不妨由未来的东方提供解决方案。

过去漫长的几千年里,由农耕文明积累的生命经验、思维方式以及世界观、生命观和价值观所孕育的中华文明体系,如何实现现代化的转型,从而为人类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可以和西方理性文明并驾齐驱比翼双飞的文明类型,就是这一代中国人需要给世界的一个交代。

在过去的二十余年中,中国的设计师有一批先行者,他们试图找到迥异于西方设计美学和工业标准的新的造物类型,确立新的审美标准。而这种基于中国传承的生命观、自然观和价值观的造物理念,创造出的中国当代设计作品所展示出来的精神风貌和试图打造的生活方式,现在已经初具雏形,我们从他们的设计里,看到了一种人在自然面前的谦逊态度,以及对自然的亲和行为。这种探索在人与自然价值排序上是从以人为本的西方现代文明向以自然为本的东方文明转型的一种尝试。

而在这场造物过程中,如何重新认识和构想现代人际关系的样貌也在部分设计师的考量中,他们所定义的某种社交方式或休闲方式对家居器物的需求,是基于中国人的社交距离和沟通风格,其所打造的家具、饰品或空间等目前虽然没能超越古代中国或西方现代都市生活的框架,但哪怕是微小的一道裂缝,都可能会打开未来的广阔视域。至于这种探索在多大程度上呈现了我们突破传统壁垒,打开现代性空间的可能性,到目前为止还在演进的过程中。

使用西方工业的造物方式,来支持一种东方理念和东方美学的现实落地,对所造之物的线条、色彩、肌理和使用方式的探究,如何跳脱西方几何学和工业加工的技术轨范所设定的工业标准,是这一代设计师试图实现的设计目标之一。至于成功与否,现在评价为时尚早,因为将东方的造物理念和西方现代工具和技术结合,应该只是这场探索中的一个选择,从既往的东方造物方式中能否找到工具层面的突破口,从而适应批量化市场的现代市场需求也是另一条道路,要知道中国的瓷器生产在数个世纪前就是批量化生产的典范,所以不能说中国传统的造物方式里没有对效率追求的基因,只是这个基因暂时没有跟上时代的变化,生发出它当下的活力。

而我们现在采用的大规模的工厂生产模式,在后疫情时代面临着劳动力供应、防疫安全、产品个性化程度等多维度的挑战,以往中国本土设计师遭遇的因为订单量小,难以找到愿意接单的OEM厂商的窘境,会不会在接下来有所改变?新世代消费者对个性消费的需求使设计的适用范围不再是大众市场,那么如何解决生产成本和市场分化的矛盾?随着生活方式变化的速度加快,设计能够满足的消费周期如何不随之快速缩短,以致带来巨大的浪费?对这些命题的关注和思考可能都会对中国设计师下一步的设计实践产生影响,这其中包括了对环境的态度、对资源的利用方式、对消费者需求满足的深度等多方面的设计命题,而对这些命题的解决方案如果继续延续西方现代工业的方式,以中国的环境资源现状恐怕难以持续,那么什么是新的方案?

应该说这一代设计师赶上了一个好时代,被现代工业文明塑造的一代消费者,也在这场造物过程中发挥着他们的影响力,而三十年中国制造的卓越成长,为这一代设计师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工业基础。这场由设计师、工业企业家和当代消费者共同参与的中国造物运动目前方兴未艾。

本次展览参与的所有的设计师,几乎都成长于改革开放之后的40年,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海外留学,接受过西方现代设计的训练,谙熟现代工业制造的流程和技术,东方审美话语和西方造物技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会如何给这个世界创造一种崭新的意象和产品,是我们应该予以高度关注和支持的。

基于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和生命观的华夏文化,其造物方式一直强调最低能耗、循环经济、人天和谐,基于今天自然资源供应相对于人类需求日益不足的严峻现实,这样的造物理念颇具现实意义。所以,如何将东方的造物理念有效地与当下现代文明积累的成熟的工具技术结合,从而提供更高阶的满足人类需求的生产方式,是中国非常有机会提供给世界的答案。

与此同时,出于对自然的高度敬畏和赞美而孕育的中国美学也对我们丰富当下的审美能力具有现实价值,这种更强调欣赏自然天赋的肌理、色彩、线条,而减少人过多干预的理念,会使我们确立更广大的审美标准,这是一种以自然为本的审美标准,它可以平衡以人为本的审美标准所造就的强势。而这种在自然面前的谦卑,也有助于人类保持和自然之间亲和友善的关系,这样的审美方向对人类面临的资源匮乏的严峻事实,是有重要意义的。

这次展会不仅仅是对改开之后中国成长起来的一代家居设计师整体实力的一次检阅,也是运用当代技术和造物方式,实现对东方美学以及华夏生命观、自然观于设计的一次集中的展现。

设计群英谱(篇幅有限,笔触未涉及的设计师亦有各自闪光之处,恕无法一一详述。)

中国设计概念被如是建造着:



传承篇
温文尔雅之气韵篇


卢志荣:不拘泥于中国传统符号,而将中国意象化于意境的设计使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转化的流畅、自然是如何实现的。

2
邵帆:中国士大夫的审美渗透进他的设计中,谦退之风和挑战平庸兼具的设计风格使他的设计不固守传统的样式,而是将中国文人的精神作为一种设计的底气,来展开他的设计探索。
3
沈宝宏:对尺度的拿捏恪守了中国文人的分寸,以此保有中国精致生活的气韵。

4

武巍:他的设计令材质的肌理呈现出一种凝固岁月的静态美。而他所设计的家具系列,让身处其中的人自然进入一种安祥的氛围,这种境界即是中国文人一直推崇的宁静致远的境界。

5


向自然致敬之材质篇


朱小杰:多年来坚持木作,坚持保持材质自然肌理的设计理念,这种设计秉持着中国的自然观和生命观,一种让人和自然一直保有联系的设计观。

6

石大宇:数十年不断挖掘竹这种非常经典的中国材料的潜力,令竹依然可以存活于当代设计中。

7

温浩:对铜这种金属魅力的不断挖掘使我们看到了这种古老材质的现代光泽,将云纹用金属来实现,又充分发挥了现代工艺的优势。

8


谦谦君子之格局篇


陈仁毅:他是最初让我们看到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进入现代家居的可能性的一位设计师。